2004年11月12日 12:52??來源: ??南方週末 龐瑞鋒 O* {9 [) F) j0 X! y3 ?
. k5 R+ x( E8 u5 E) `
+ R! u* L, n/ d8 ]% ?4 B$ Z5 n
7 y9 q6 ^# [! \$ V/ J: S; P( Y' n, S0 u1 ^
一條不起眼的簡短消息宣告了瀛海威的落幕。近日,北京市工商管理局發出公告,依法對847家企業吊銷營業執照。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訊公司也在被吊銷之列,它真正成為了Internet時代的先烈。- Y0 G0 D" A+ q! o4 |
' p7 V% O# V, J: S V7 C: z v8 X- j+ ]. L) L8 X
9 r6 ^7 s7 v/ p% Q8 b9 \$ z# ~! |; l; N0 |
2 s7 W# O8 p6 e6 H
成長於新世紀的新一代網民,也許已經不知瀛海威之名了。但是,對於早期的中國互聯網從業者,瀛海威曾是一面標誌性的大旗,一家名聲曾經如日中天的互聯網先鋒企業。 % L" h: g& \, C( V) \
/ n- F6 S7 u5 F8 d) Z
: V3 C$ t- s! R) t+ |$ v
5 ]' k+ D ^+ F3 L( {/ n" o$ ]$ ~# a
1996年深秋的一天,北京白頤路口豎起了一面碩大的牌子,上面寫著: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?向北1500米。」——前方向北1500米,就是瀛海威的網絡科教館。" c! ]( r2 b; w+ Z
( V4 \/ `8 ]! l! ^% l) v
& z0 u- n0 m) w t2 S0 ^- `3 `: |- d6 z6 F: E4 a
" L, u9 k! b; f, o0 k
這是張樹新為瀛海威打出的廣告,其口氣之大、膽色之壯,一夜之間便令瀛海威在中關村地區迅速揚名。那時候,信息高速公路、互聯網對大部分人來說還是嶄新的名詞,而瀛海威已經開始提供上網服務。從這天起,這塊大廣告牌成為很多人對早期中國互聯網的一個經典記憶。
: A' @/ A9 D3 B2 [8 L! q* N) K% E: Q, N( I) u* O' b& s+ \
, {5 v- l* g& Q1 H1 R
- Y% B0 F7 \9 F1 O- y* J, o, v$ a6 F( y0 X/ \
8年以後,它悄無聲息地被吊銷了執照,人們甚至不知道這家公司是何時關門的。在吊銷營業執照之前,今年8月,信息產業部已經註銷了它的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。
! e! _ a5 n! H; B( j- ~* g& o" `1 p* ]
2 s$ d- e: F' n W0 t
8 Z/ X7 |7 o& r$ s. ]1 G6 g, _
2 C/ i/ F( d _6 h( p% B
從北京114的查號台裡,已經查不到瀛海威公司的電話;在Google上,也很少檢索到它最近兩三年的信息;它本來有一個網站,也早已關閉;找熟悉IT圈的人士打聽,都不知它現在何處辦公。2 v* T+ I, B7 b: v! w- T, G' }
! d8 j* m, V, P3 Y* s
' \! } }- Q# p% f- a8 V2 x
; ~& S, ?6 u: p: g) t- l' P5 \( a: s
倒是有一個,網站(www.oihw.com)在頑強地提示,瀛海威確實存在過。這是一個懷念老瀛海威的民間網站,瀏覽者主要是一些瀛海威舊部。在網站上瀛海威的藍色LOG0下寫著:「常回家看看,回家看看……去日留痕。」 ; u. d2 \8 V3 J- Q
* S2 p" n$ a* r2 g( X* V" b6 K
0 @4 i U8 ]' \ r$ F6 w! S' K& k$ L( D* P' L0 s2 N4 H8 h
9 ?9 }9 ?5 U8 R0 c) i/ e8 L8 _ 瀛海威的興衰似乎正驗證了一句老話,「其興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」。0 F! M/ N( |7 `" {
8 j- Q& V( O: Q( b
# ~1 ]2 i9 v5 S% ~0 m0 d% k
8 m$ |: V( m( }2 M1 f
$ W- D- ~6 B, x$ g/ p( \+ K 1995年5月,瀛海威成立,最初的發起人主要有張樹新、姜作賢、劉傑等人。擁有媒體從業經歷的張樹新顯示了在宣傳推廣上的卓越能力,瀛海威迅速獲得了驚人的知名度。據當時的媒體報道,瀛海威「就像傳教士布道一樣,向中國人宣講何謂Internet」。1 g* h8 @2 i+ K* e. L& J
) j) }& p5 u1 r2 P
* E f2 s! j1 y5 ^& V
' m( R# K4 W+ u7 w; |' u' R) }' \0 v9 i
張樹新的目標是做中國首批的互聯網接入商(ISP)。但是,當時市場環境遠未成熟,中國全部上網人數還不到8萬人。次年1月,號稱中國第一個全國網的chinaNet才正式開通。在大部分中國老百姓並不知互聯阿為何物時,除了ISP外,瀛海威還要是肩負著培育市場的Internet概念的「普及商」,並要負責內容製作,充當ICP的角色。0 e$ q' b9 g- l' e& y: @
$ R* t6 M3 D; R. ? R) |
; O+ L" I1 H0 {! Q( U0 l1 m7 U) O' v( {9 V* `1 a8 c
: L, `& N0 [* q1 E 1996年9月,中國興發集團對瀛海威進行投資,瀛海威的總股本變為8000萬元。在強大的資金支持下,這個小公司迅速成長為中國互聯網的標桿。當年底,瀛海威已經成為北京知名的ISP。後來一度成為中國互聯網首席富豪的丁磊的個人BBS就曾經掛在瀛海威的網站上。5 \8 ^, ] ~' }1 Z6 M" S& p
" u8 j* W$ J" C& t8 h7 l' v& s* ]# U( }. _) R
6 E# N$ Q3 n! f3 w: t+ h
6 ?2 r" ~+ c. L- l 瀛海威更大的夢想是構建一張大網,這個宏大理想曾被視為將「書寫著中國ISP傳奇」。
6 d( G9 v5 b7 g
8 m' P" Y, U \% t- w- Y( r
, F/ A' b& u- {, E4 t. K) b T- G) t" K
* i. s7 w* }% c$ P! X. N 但是,不成熟的市場環境很快讓瀛海威見識到自己面對的困難。 4 N) C- F) ?$ P; K4 }
$ \6 t( z7 y* ]/ l6 O
5 J e v4 v6 i1 y& n2 K# g3 \5 j r; S- D! q& w) g5 o1 L. @
3 c' t7 h& B* z5 s/ v8 P. N( p& O5 e
拿到8000萬元投資後,張樹新想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組建自己的網絡。瀛海威以重金租用了兩條通信線路,一條是衛星線路(VIST),一條是國家數據專線(DDN)。公司上下一心,夜以繼日地建網。% [8 R, c' l% f' H: y* G P' O4 M
2 }0 k! _; U9 B. V
' Q, l; @) q7 q6 c Y
# E4 i+ S% ]! x$ p+ d
* T% E8 h5 [' I9 K
在瀛海威的計劃裡,1997年要在全國建起20個城市結悖?998年達到40個,讓這些城市的用戶可以自由漫遊。不過,即使不算通信線路的費用,每個結點的開辦費用都在200萬元至300萬元;8000萬元其實花不了多久。% w N6 K' \8 m; E1 [) s6 b/ e1 O6 F
+ O; g! s, m/ X" Y$ I6 S
. u* }$ p/ }( [, T5 D
3 i, v- B( g2 f/ c2 `( P( [: |- M* @5 }/ t4 |
1997年春天,全國大網和上海、廣州等8個城市的結點開通。+ E# a9 b* n' _9 h, z
2 i1 K) |5 l" t/ ?* |: ^& o. _) t0 a
1 n# _: |# W9 M5 l0 b8 O" T4 p; v3 | X- s, |/ ~$ l% M
但是,中國電信的一記重拳,讓瀛海威的這些努力幾乎立即付之東流。同年,中國電信進入互聯網絡接入市場。它並不提供任何內容,也沒打算培育市場,但低廉的Internet訪問價格就足以使瀛海威的「大網」身價暴跌。 - P4 L6 a1 y6 M! R1 ~ o
1 i8 {( B+ Q0 ^ I+ G) m6 P2 `7 }3 @) w: m5 S
# x4 m4 W1 V8 m
" z* e/ S5 u/ R2 b# }& ~& y 而且中國電信是國內電信業的老大,它負責整個價格體系的制定。瀛海威既需要租用它的線路,又要和它競爭。像中國早期絕大多數ISP一樣,瀛海威選錯了對手。在中國電信的擠壓下,到年底時,瀛海威已經出現巨虧。$ e2 R& s. e+ w( i& ~* U
- q6 R! _9 c: N( L8 T6 ^* N; t
# j9 _& g$ E: X6 Q+ ]3 d" q
* i" \6 T0 n" c* O# |/ G
" N; a+ I& ]5 n* L% ?5 J5 Z 當然,張樹新的冒進和對市場的樂觀判斷,讓瀛海威雪上加霜。事後有媒體評價說張樹新對企業形象宣傳游刃有餘,當企業轉入實質性經營後,卻明顯後勁不足。
C, i# i* o7 j/ E' G( z/ Y( x* `- j- y. e
$ n, J: D+ _; o3 }: F* ~# t9 l& |
. \( a) s. s! j; C, J- a: H; o* a# v. J# [" K4 l
「網上延安」項目就是敗筆之一。當時,張樹新曾計劃把延安的歷史、現實、人物故事都放在互聯網上,吸引全國中小學生觀看,以此來增加收入。為此公司花費巨資,終於將200個網頁,500幅圖片,十多萬字的「網上延安」上網了。但遺憾的是,點擊率非常之低。 i- B' L' e$ {& k7 X# R
$ p$ `: D& m: I3 ?
9 w) I$ b; ~, a
6 E; Y+ Z n2 {; F* }% z
' x6 H0 l7 D4 @9 Z 有人評論說,張樹新始終沒有明白,老百姓究竟需要一張什麼樣的網。
1 ^5 Z$ a0 D5 S6 Y2 s1 b$ G5 u( r4 j6 R$ w3 C6 z
8 {( l6 x- d1 ]8 l% u
; L8 `8 q( o: r7 K; h
4 I- n$ R# J( c% J! v( _6 t6 |* M 另外,自1995年9月開通以來,瀛海威始終有個技術問題沒有解決,就是經常掉線,為此顧客的投訴非常多。這一缺陷料想改正過來並不難,可拖了兩年還是沒有人做。因為公司關心的是更大的項目,比如,「網上交費系統」,這在當時非常超前。& C5 d) k" _' R; h# O3 ]3 t* \9 n
2 \9 }7 L8 Q; O4 k5 P
; }; y& J& Y) c; Q
4 B1 o: @- R9 A
( l1 y5 G4 R" M' m @/ {1 i$ J
為了開發此系統,一個留美博土後關在屋裡做了8個月,完成後卻被束之高閣。& U8 e) q# b2 N6 t$ m( o+ y; R% X
/ o4 K+ X3 O4 D, c9 ` k# L2 j9 T& E9 S @- I
- Y, _' A/ T, a! J& J/ k t- P
0 C4 K! C( `. u 也曾有人提出過瀛誨威應該向雅虎式的門戶網站轉型。張樹新的屬下曾遺憾地評論說,因為女主人的固執,進入誤區的瀛海威並沒有抓住轉型的機會。用一家媒體的描述是,張樹新是「在大霧中領跑」。
5 ?* B1 z$ j, |: V1 {$ Y( e7 T, {5 ~ W/ L; h. W1 i5 I! b
( L' W% f: O$ R& {! N
0 A2 _& c" C/ E+ h0 ]! Y
. L( E1 a8 {) p* E: o; N 1998午6月,由於虧損嚴重,並且後繼資金匱乏,大股東興發集團與張樹新產生衝突。危機四伏中,張樹新黯然宣佈辭職。1999年瀛海威宣佈融資成功,來自香港的意科最終控制了瀛海威,並將張樹新等股東排擠出局。$ ]5 j5 L, p9 p2 `/ D3 k9 X
2 s# ~ j) T! w7 Y$ t
" G% P0 v, k6 A% b; |" C7 U
/ z- z0 j' i4 d c8 x, D4 A& U
8 M. c8 j1 m8 W* |7 w# c 此後,瀛海威又經歷了一系列業務重組、管理變革等沉浮。2001年,瀛海威開始大量裁員,公司的業務發展一直舉步不前。至此,它開始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。彼時,中國互聯網界的明星企業早巳變成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新浪、搜狐和網易們。* m0 C u+ ~- a9 [
2 B* E1 U6 k- H3 X& B
; P \8 B2 K/ Z0 o/ c/ {# ?7 i% S- R6 R* ~: j5 p
( w" s% X; z4 |6 N, k6 E$ x( O
三年後,一代互聯網先鋒瀛海威徹底從人們的視野中無聲地消失了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