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說第一個,很容易理解。如果我花了1000美元讓10000個Visit的流量訪問了我的網站,我的CPV是0.1美元,很不錯。可惜,Bounce Rate高達90%——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情況下我每花費0.1美元招來的一個Visit根本就對我的網站不感興趣。——CPV表現是不錯,可惜商業目的完全沒有實現。這時,CPV無法準確衡量ROI,因為此時Visit ≠ Return。 " H7 W* u2 `" x 第二種情況我舉一個例子,你的網站的目的是讓用戶下載一個產品的介紹視頻,更全面的瞭解你的產品。可惜,很遺憾,用戶對你的視頻不感興趣,而是點擊到了其他對你來說意義不那麼重大的鏈接上。這個時候,Bounce Rate並不高,但CPV也是失效的。 : W* q# J' O' b 值得注意的是,第二種情況也說明了CPE也不那麼有效。CPE是Cost Per Engagement的簡稱(如果你不瞭解Engagement,請點擊我的相關文章)。由於Engagement是基於Visit的,因此本質上和CPV並無太大區別,尤其是當用戶在你的網站上干了很多事情,卻沒有干你希望他們幹的那些事情的時候,CPE完全可能欺騙你,與你的ROI結果背到而馳。) o M, U6 b' {. O' H : X: F8 B' O" t! u% L* Z
那麼,最終要推出的ROI指標恐怕是大家眾望所歸——CPA,它是我們的終極CPX。原因無他,CPA是可以被靈活定義的。A是Action的簡寫,代表著某種用戶在網站上進行的行為。比如: \) \( @0 o8 q2 ]
你認為用戶在你的網站上播放視頻是你商業目的的體現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用每有一個用戶播放一次這個視頻的花費即CPA(實際上是CPP,Cost Per Play)來衡量你的終極ROI。
又比如,你認為用戶下載某一個試用軟件是你商業目的的體現,你還是可以用CPA來衡量ROI,A這個時候表示的是下載,CPA也即CPD(Cost Per Download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