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Google咄咄逼人的進攻,為什麼微軟不發動致命一擊呢?" X# F1 ^. {3 ^
- v3 B4 U2 H) L1 ~9 e9 R1 K. O! G$ K(一)
( w! y9 [4 ^' |( ^, q8 |
# I, R* i) I! t: F* x; v+ I最近的一則報道稱,Google 旗下的 Chrome 瀏覽器已經超過了微軟旗下的 Internet Explorer 瀏覽器 圖(1) [9],終於成了領域裡的領頭羊。距離2008年9月2日 Chrome 初次發佈僅3年,人們就紛紛認同了 Chrome 的便捷、安全和高效。目前 Chrome Web Store 中共有4萬多項應用和擴展(不包括主題) [5],相比之下,瀏覽器插件的鼻祖 Firefox 僅宣稱自己有9千多項插件 [6]。由此可見 Chrome 瀏覽器的生機和活力。4 A9 x N2 v6 i4 Y
6 |7 V3 Y0 H& A
但重要的並不是 Chrome 瀏覽器本身發展如何。這個簡單、高效、據稱僅有33%用戶安裝額外擴展 [7] 的瀏覽器,其實是 Google 發展戰略中的一顆極重要的棋子,能夠直接決定公司的存亡。在2008年發佈 Chrome 時,Google 肯定就想到了這一點,因此才義無反顧的殺入戰團,不遺餘力的把水攪混,帶來一波又一波的新概念、新技術,引起用戶對瀏覽器升級的熱情,最終依靠自身優秀的工程技術佔領了優勢地位。
$ ]3 \# h" ]: }' R3 \5 }8 [; ]8 a* @/ q9 K& A! k

/ R5 |6 q3 M- o6 r. V2 ]
0 {3 U9 ^, f! U, Y" y(1) [image: StatCounter]+ A# [9 |3 X- B" p( Z
! Q" O* r) x3 g u: x! p! n2 J
(二)# o* k: ^6 @* C! Y d6 B
' G, ]( h; z) N; E3 o$ H微軟一直是一個四處開花結果的企業。從軟件到硬件(外設),從遊戲機到移動設備,從企業級服務到家庭用戶,幾乎現在電腦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有微軟的身影。微軟同樣也有自己的在線廣告平台服務,不過由於 Bing 只有可憐的流量,以及嚴重依賴MSN/Live.com 的廣告網絡,微軟其實並沒有從在線廣告上獲得太多收益 圖2。相比他們為 Bing 投下的大量成本,這點收入得不償失。在2010年,微軟在線部門的虧損達到了25億美元;有預測說,微軟在線部門想要賺1美元,就得花2美元甚至更多 [4]。相比微軟其他穩定、收入豐厚的部門,在線服務和廣告實在是阿喀琉斯之踵。6 S% |$ ?5 m2 ?2 C8 ~: M4 U- J4 D
, f, Q( L8 B9 N5 V
1 W% v! K1 B& @" U6 Z
" D+ R K# D4 R9 F0 E1 D& d: h(2) [image: TechCrunch]3 U' E+ h5 U, F# j
" N( _- F! g7 K3 t2 ~; ~) z" H" [) f (三)
1 j# m0 c# C7 X/ A {* x4 O( T; P6 l; X0 `
相比之下,Google 的盈利模式要簡單得多 [1]。2010年 Google 獲得收入290億美元,2011年增長到380億美元,2012年第一季度的收入就已經達到了106億美元(未審計)。他們的廣告業務,在其中所佔的數量分別是282億美元(2010年),365億美元(2011年)和102億美元(2012年第一季度,未審核)。換句話說,廣告業務一直占 Google 收入的96%左右。
, }8 J% G$ \8 F2 r; e4 o, r
, Y/ g: k3 h7 ]/ q" P5 Q, o# B微軟是否和 Google 存在業務上的競爭?當然。從搜索引擎到在線廣告,從移動平台到家庭娛樂,從操作系統到瀏覽器、雲端服務和辦公軟件,雙方鮮有不重合的領域。而且在微軟佔有傳統優勢的領域,比如操作系統、雲端服務、辦公軟件、瀏覽器等,Google 都在發動猛烈的進攻。之前討論的 Chrome 瀏覽器超過 IE 的市場份額只是雙方激烈交手中的一例,其他比如 Google Drive(Docs),Calender,GMail 對微軟辦公平台的影響,都是雙方不斷角力的證明。
- {' q# V0 J0 ~* e, a8 z
4 H; u, n5 Z7 y) ]; e, B* [(四)
, e2 m6 O, v0 {- p3 L5 b7 \& M* \
# n( }* Y1 {! A) a1 w從 Google 的收入結構來看,微軟其實是可以殺死這個可怕的競爭對手的。而且在 IT 業巨頭(蘋果,Facebook,IBM,Intel 等等所有的軟硬件企業)中,或許只有微軟才能殺死 Google。5 o8 g* \; q5 c' { {
1 k# E. W: I7 G! L2 M1 |
方法可能並不複雜:在 IE 瀏覽器中內置默認的廣告過濾器,並且把Google廣告業務平台的URL全部加入。這套方案成本極低,甚至連廣告過濾器都不需要自己開發,比如 Simple AdBlock 是一個優良的IE的插件 [2],模仿 AdBlock Plus 的概念而成 圖(3)。至於說版權問題,微軟當然不能直接把商業插件直接捆綁到IE中,但是一個「默認打開」的推薦已經足夠征服大多數用戶了。想想有多少人狂點「下一步」安裝軟件,最後電腦上莫名其妙的多了一些零碎的?) o$ ^6 {# m. |+ M8 d! p
2 ?; ^# W+ {& l" {9 g. {

, m. a+ C7 {$ T. z3 u* g, m/ J* K9 U0 T& \* @
(3) Simple AdBlock Off and On- Y" s3 p- y, _
! ], U e2 t5 e# ~
雖然說 Chrome 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 IE,但這樣的機會並沒有喪失。近40%的市場份額,一樣可以有巨大的殺傷力。並且,這樣的「默認」廣告過濾技術,可以集成在瀏覽器中,當然也可以集成在操作系統中,美其名曰攔截軟件中的佔位廣告、彈出廣告就可以了。Chrome OS 以及其他操作系統要推倒 Windows 家族的地位,還為時尚早 [3]。) @- C& n S2 l! o- O
' K/ P& L1 U+ ~- f0 e3 x$ h這樣做,當然會引起法律糾紛。但是近兩年 Apple 四處開火,大公司們應該都已經習慣了瀰漫的硝煙。不論微軟是否打得贏官司,拖個一、兩年總是沒問題的。在此期間保持過濾器一直有效,足夠讓 Google 吃很大的苦頭:沒有了廣告業務的充裕收入,Google 引以為豪的巨大的搜索量會變成巨大的燒錢的火堆。甚至,為了表示公平,微軟大可以把所有的網絡廣告平台都列入過濾列表,包括自己的 adCentre,反正在這上面的收入微不足道。
0 H9 K% y7 e7 g& t3 M' `
2 u" U# q+ U8 o! L! h(五)" u H7 f$ b; R: t
: c1 V9 ], w) Y: n, F/ d4 K) Z
威脅存在麼?當然。從 Google 廣泛的產品線和飛快的更新速度中,不難看出他們對很多領域的覬覦。微軟為什麼不用這招致命一擊?不知道。
( A: P0 _4 C4 q0 S, \: x9 v4 I) n5 Z+ K+ Y7 ^" N4 l# T: B6 i4 T6 K
但是微軟想出手嗎?當然。在新發佈的 IE 10中,和 Safari 一樣,Do Not Track 已經成為默認設置,這意味著 DoubleClick 等以Behaviour targeting 為核心的廣告平台會受到很大衝擊。
" ]' P% y8 C8 c: l
( J% R2 m! a% S+ R但這並不足夠,也遠遠不徹底。微軟成長為真正的大公司後,就很少採取迂迴的手段與對手競爭,他們更喜歡正面拼產品,硬碰硬,屢戰屢敗,屢敗屢戰。可愛又可歎的紳士的微軟。2 n. J% _4 W9 B7 ?% ?
- J v) b% n! Z- g; ^2 d
' u" Q; ^' ~" x; U
3 J# z# Q! Y1 O[1] Google 2012 Financial Tables, http://investor.google.com/financial/tables.html0 e' d: u4 \! F5 {4 \
0 D$ }3 o; d1 {$ M. b, N[2] Simple AdBlock, http://simple-adblock.com/8 g+ f2 ]3 y8 F+ g9 _
% b, q; G9 e" o, k5 |/ E2 J
[3] Usage share of operating systems, 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Usage_share_of_operating_systems
: o0 g* L9 R! |3 G; _3 t; z3 N
" M% U$ |2 @' y[4] When Will Microsoft』s Internet Bloodbath End? http://techcrunch.com/2011/04/29/microsoft-internet-bloodbath/
: o6 u; d: M2 F" e5 S3 X; T% [1 h& \
[5] Chrome OS Apps, http://www.chromeosapps.org/% |* u; V% x5 C; K: p
1 D. X* G. S. u. v% G: B% I
[6] Mozilla at a glance, http://www.mozilla.org/en-US/press/ataglance.html
0 u, a7 D2 z$ K
p% [' D. s8 C" J[7] 85% of Firefox users use add-ons; Chrome users, just 33%, http://www.extremetech.com/internet/87484-85-of-firefox-users-use-add-ons-chrome-users-just-33( |( [9 \. M4 q" C
# ~. O. i3 ~/ d0 {/ V[8] In Ad Network Nightmare, Microsoft Making 『Do Not Track』 Default for IE 10, http://www.wired.com/threatlevel/2012/05/ie10-do-not-track/
4 f# d7 L P+ m2 R( @8 J& d+ X0 ^, K2 F# ?1 b' W
[9] Top 5 browsers, http://gs.statcounter.com/#browser-ww-weekly-201120-201220
7 z8 o& m4 Z3 t
/ z. G I% w1 U: {5 q ) ~ U: r5 v+ F4 g9 j- j
本文原創於[互聯網廣告觀察] http://www.ads-watch.com/,轉載請註明地址,謝謝。 |
|